澎湖

東衛坑道長度約120公尺、寬約4公尺,是早期空軍防砲連及澎湖防衛司令部(現防衛指揮部)通訊連使用之戰備設施;目前已整修完畢,首展展出陶藝家呂翊菁、石雕家呂孟鴻,以及攝影師陳成平、陳明華、郭偉民、徐鴻恩、陳明宗、陳英俊、李明宗、陳成邦等人作品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展出澎湖美術協會會員共52件作品,涵蓋包含東方繪畫、西方繪畫、電腦數位創作、書法、手工藝、文創設計等類型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展覽凝聚了西溪國小師生的心血,展現了學生們在藝術創作上的獨特才華與努力。
展出四位優秀畢業生(鄭僑苹、洪一丞、翁芷妡和洪沛淳)的精彩作品,包括書法、素描、兒童畫、陶藝和多媒材設計等多個領域的作品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本次參與展出的青年世代膠彩畫家有:饒文貞、詹琇鈐、洪晧倫、王令、鄭志揚、青木、林莉酈、黃柏維、吳栩菲、袁家珣、李璐宇、陳瑞鴻、曾冠樺、洪民裕、曾詩涵、陳睿淵、蕭余洛、李昕雨、蕭博駿、郭雅倢、洪永欣、劉育妏、葉玉珠、沈家雯、陳怡芬、徐子鈺、戈羽彤計27位。
策展人青木表示差異Difference,即是「不一樣」,除了意指青年世代膠彩畫家,因為受到「全球化」時代趨勢影響,所形成國際化風格樣貌,同時「在地化」土地情感的聯結形成與臺灣傳統膠彩畫家之間的差異。
他們的作品反映臺灣當今的藝術發展現況-多元文化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洪根深(1946-),本縣湖西鄉鼎灣村人,為台灣知名現代水墨畫家。
本次特展呈現洪根深老師在創作探索道路上,個人對家鄉與家庭的情感羈絆,特別以「回望根生處—洪根深的澎湖鄉愁」為題,展出37件巨幅、小品畫作與數十件個人戲偶、文獻……等收藏,涵蓋前、中期求學時期、初到台灣高雄市執教,到已經在藝壇上成為舉足輕重的標誌性人物,即便在台灣目前舉行個人大型個展,也難以見到的前期與近年紙本水墨為主的代表作品,回望自己的家鄉—澎湖的人文風貌滋養、自己父母養育、最心愛的太太郭素鑾女士相伴,離鄉背井在藝術上開拓與奮鬥的他,也有對家鄉充滿使命與柔情的一面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以澎湖生活博物館歷年館藏為主要規劃發想,一方面精選各類項文物;另方面爬梳相關史料事件,引領民眾一同加入澎湖文物家族行列。
展示單元規劃有文物的生命旅程、文物的分門別類、文物的共同記憶與文物的功成身退。
每一件物品與使用功能有關;每一篇報導與時下脈動有關,文物本身不會說話,無法自行決定去留,誰來為它們代言,可以是觀看者想像力的再現,可以是保存者行動力的執行,也可以是使用者生命力的延續。
本次文物大賞篩選,主要基於時代性、在地性、故事性、完整性、日常性、特殊性等條件,總計選出近40件文物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由蘇菁萍、張建勝老師每週一晚間7時-9時、週六下午3時-5時於本局演藝廳文藝之家辦理南管樂培訓,並經常獲邀至本縣各鄉市巡演,使傳統南管樂推廣至各社區,希望藉由演出使民眾品味古人優雅雋永的樂風,吸引有興趣民眾參與南管音樂,增進南管技藝,進而達成南管音樂人才培育與推廣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澎湖興仁蔡進士第位於今馬公市東南方興仁里上村,為澎湖進士蔡廷蘭高中進士後所建,自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至今,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。
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,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,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。
開拓之初,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,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,離海港漸遠,而耕地日增,農業逐漸取代漁業。
聚落分上村、東村;上村,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,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。
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,於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中式,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,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。
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(1801年),十三歲即以稚年補生員,後入學府,屢試屢中,補澎湖廳稟生。
為人廉靜,好讀書,先後主崇文書院、引心書院及文石書院講習。
道光十七年(1837年)秋試中舉人。
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春晉京會試,中進士,以即用知縣分發江西省。
此後仕途多在大陸內地,任官累遷至同知,咸豐九年(1859年)以病歿於任所。
蔡進士中進士後三年,即道光二十六年(1846年),回鄉祭祖,便在雙頭掛舊宅右邊建進士第,以光耀門楣。
由於蔡進士一生仕途皆在外地,進士第的興築,其象徵的意義大於實際宅第的意義。
進士第的建築特色是門廊面寬四點五公尺,深進約三點三公尺,正立面為退凹式作法。

「澎湖水下文化資產-黑水溝傳奇」多媒體展,分為「勇渡險惡黑水溝」、「水下考古知識」、「水凝時光膠囊」、「潛進S.S. Bokhara商輪」4大展區,民眾可透過環形劇場及動畫,認識澎湖出水遺物。

×
×
【New Balance】 NB 復古運動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