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湖

✿計畫介紹

潮間帶是海洋與陸地交會的變動介面,這裡不但反映著澎湖漁業的整體發展,也是最靠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,是具象化漁村文化中生活、生產、生態三個面向的重要區域。

本次將以「願景工作坊(scenario workshop)」作為審議討論模式,與在地居民一同討論潮間帶文化的未來想像。

我們將以「十年後的澎湖潮間帶文化」作為背景,發展涵納不同角色的利害相關人在十年後的情境,並以地方文化、人口結構、治理模式、棲地及漁獲狀況等面向進行劇本撰寫,邀請參與者建立起夥伴關係,激盪出新創想法,最終產出具體實際的行動方案,為澎湖潮間帶文化擘劃出美好的想像藍圖。

✿時間地點|10/26(六) 09:30-18:00 重光社區活動中心

✿報名時間
10/22(二)17:00截止報名,並於10/23(三)以Email發送錄取通知。

✿報名人數
每場次以20人為上限

✿備註
為符合公民審議精神,主辦單位將提供每位與會公民1,000元整出席費。

曾參與過講座及走讀的民眾,享優先錄取資格。

報名人數如超過上限,主辦單位將平衡人口背景之多元性,分層隨機抽選與會公民。

主辦單位保有活動變更之權益。

邀請陳仁和校長、許剛毅、李傳續、呂添德、林瑞真、陳明生、陳成統、鄭振聰等八位書法老師,展出82幅俚語書法作品。
地方俚語不僅富含意義更代表著地方歷史與文化,為了保存祖先流傳下來的知識與智慧,用書法的方式來表現與保存,希望結合俚語的語韻加上書法老師舞墨之美,創造一場俚語書法展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鄭獲義(1902-1999)作為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之一,1924年前往高雄任教後定居,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於2023年進行了鄭獲義藝術史研究外,也將他當年贈予澎湖縣立文化中心(今澎湖縣政府文化局)之 12幅「澎湖鄉野之美」系列作品,委請彭雪芳修復師整飭展出。
本展除了從文化局所典藏的「澎湖鄉野之美」系列精選作品外,也與其後代家屬鄭欣欣女士及白沙鄉鄭武雄前鄉長商借文物及作品,有難得一見的大正11年(1922年)「臺灣公學校教員免許狀」還有鄭獲義生前最後一張作品。
讓民眾能認識鄭獲義的生平及藝術風格,也能符應到心理學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近十年來的每個春夏,澎葉生(Yannick)都會前往幾個澎湖近岸海域進行水上或水下錄音。
本次講座中,他將和大家分享他所鍾愛的山海攝音工作為他帶來的認識之旅,從「聲音和聆聽」為出發,開始一段耳朵旅程,接著還有一些平時人類聽不到、但錄音師在「有錄無類」的好奇心和探索過程中所收錄的聲音。
分享者介紹:澎葉生,法籍旅臺聲音藝術工作者。
其創作和研究約始於在法國學習的具象音樂和電子原音編創,從事田野錄音和相關聲音創作二十餘年。

活動來源:連結

邀請氣球達人-光光鼠叔在帶來萬聖氣球魔術氣球秀、馬公市立幼兒園表演成真火舞團為澎湖帶來全新的演出,第一幕「海濤涌心」、第二幕「岩之頂幕」、第三幕「鹹水的火花」,成真火舞團由一群熱愛舞蹈與火焰藝術的藝術家組成,他們將舞蹈、雜技、特技表演與火焰的動態美學完美結合,創造出充滿震撼力的表演。